每年四月,全世界各地的设计巨擘、专业人士、设计新锐和爱好者如潮水般齐齐涌到米兰,参与一年一度的设计界“奥斯卡”——米兰设计周。观展者马不停蹄地奔走于2,000家参展商超过20万平米的展示空间中,从琳琅满目的产品和锐意进取的解决方案中,收获设计的未来那些令人激动的可能性。米兰设计周俨然成为了各路设计大神们纵情展示才华的舞台,从家具、灯具,到装置、配饰,展会现场如同一场丰盛的灵感盛宴,展示了充满实验性的作品,它们不仅代表了设计界锋的思潮,也是设计趋势的指示标。
什么是设计?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基准设计联合创始人、总设计师刘开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Design = foresee + innovate 因为预见,所以创造。”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没有创新没有设计,培养预见、预判、预想的能力,设计师方有机会展开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以方向为方法,不偏离标的物进行设计思维重新思考。
第二、敬畏理性的力量。存在即合理,不可能的背后是可能。运用逻辑理性对头脑风暴进行恰当分析。
第三、合理认知创新难度系数:从0到1的无中生有是业态创新;从1到10的创新是架构创新或应用创新。围绕设计标的物,合理安排方能有的放矢。
第四、每一个系统都由细节构成。认知由大到小,由内至外,或反之;创新设计就没有了死角,很多时候我们思路不足是因为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想得不够细。
第五、设计离不开人-产品-环境三者的辨证关系研究,在“人品环”里,以人为基准,站在环境空间的广度视野下,进行产品(包括服务等)评价、判断。“人品环”是设计的评价体系也是设计创新的起点和边界。
第六、借鉴下TRIZ科学、技术创新的理念运用到设计中来,把问题层层剥离,直达DNA,应用“基准基因创新手法”进行设计创新。
第七、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是一种变通的能力,死记硬背的知识仅仅是基础,重要的是领会学习的核心:如何有效学习。努力是常态,结果不放松。
第八、设计是死的,设计是活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太多规则就成了禁锢。需要:不破则不立。
2. 工业设计重心:从教育界到产业界的转移
引进工业设计概念,是老一代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贡献。70年代末80年代初,工业设计概念从国外引入中国大陆。当时的企业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工业设计师。工业设计的出现不是基于企业的需求,而是遵循着“理论先行”的模式。“理论先行”导致了“教育先行”。
“教育先行”模式导致了下列现象:一方面,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空前繁荣,各地高校纷纷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各种主题的工业设计研讨会、工业设计节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另一方面,工业设计产业并没有真正形成,春天并没有真正到来。工业设计公司的收费也不高。在跟一些工业设计公司负责人交流后,共同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在广东省,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内的价格战已经打响。价格战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新生的工业设计产业将会走几步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