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几乎无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都是泥鳅的天然饵料。泥鳅对动物性饵料为贪食,特别爱吃鱼卵。亲鳅产完卵后,如果不及时取走,往往会把自己产的卵吃掉。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它的5对触须既是“探测器”帮助寻找食物,又是“过滤器”帮助分拣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弃掉,边吃食、边寻找、边移动。由于泥鳅取食广泛,所以与其他鱼类混养往往能起到“清洁工”的作用。泥鳅白天大多潜伏在泥中,喜上半夜外出觅食,如果环境安静,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据养殖户观察,泥鳅在一昼夜间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上午8-9点和下午3-5点。而早晨5点左右为摄食低潮。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白天投喂是完全可以的。一般情况下,泥鳅肠胃中的食物为其体重的8-10%;在繁殖季节,摄食量则更大些,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样的。
食用及营养:泥鳅肉质细韧,营养价值高。东南亚人民很喜食。 [10] 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泥鳅肉中含蛋白质18.4-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肉中含维生素A70IU,维生素B130微克,维生素B2440微克,钙51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而且还含一种类似EPA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保护血管,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含有的某些维生素比其他鱼类高,如维生素A、C及B族维生素,经常食用能提高身体。
泥鳅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泥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千克/100平方米,带水清塘。后用30-45千克/100平方米的腐熟人畜粪作基肥,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泥鳅苗。具体操作如下:每100平方米水面撒8-10千克生石灰,2-3天后加水。7天后排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厘米。再施沼液,每100平方米约5000千克,培肥池水。
主要价值
药用:活体可以入药,性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肾暖脾、除湿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功效,可用于脾虚泄泻、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痔疮、皮肤瘙痒等。《本草纲目》记载泥鳅“暖中,醒酒,解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