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为球形,球体直径为0.33-0.35m,杆高(含珠)不低于1.7m。重量不得小于3kg,外形宽不小于0.36m,高不小于0.6m,长不小于0.9m,杆高不低于1.25m,(含杆高)不低于1.85m。 [12] 舞龙比赛通常以九节布龙参赛,龙身为封闭式圆筒形,直径为0.33-0.35m,全长不小于18m,龙身杆高(含龙身直径)不小于1.6m,两杆之间距离大致相等舞龙比赛的计时是以位运动员踏入赛场就掐表计时,如在赛场内静止造型候场,则以位运动员开始动作开表计时。在完成套路动作的后一个队员离开赛场时停表,如在赛场内静止造型结束,则以全体运动员完成静止造型动作后停表。
舞龙技术要素中有形(姿势)、技(配合)、法(方法)、情(神韵)四大要素。其中,“形”包含圆、连、顺、灵四种形态;“技”指人与龙体、龙珠与龙体、音乐与龙体的配合;“法”包含舞法、步法、握法、鼓乐法;“情”指人、龙之间情感的表达,即舞龙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民间的舞龙活动通常在露天广场或舞台上进行,而竞赛活动则是在边长为20m的正方形平整场地上进行,要求地面平整、清洁,场地边线宽5cm,边线内沿以内为比赛场地,边线外至少有1m宽的无障碍区。
舞龙(dragon dance)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龙活动在鞭炮声中正式开始,行进中的巨龙或盘旋、或翻滚。 [3]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 龙 龙 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